我为什么错过了天才少年:Who Companies Need and Who I Aspire to Be
起因与标题
震惊的事实
- 24年4月23日,我必须在一天内做出是否读博的决定。我的直系博士师兄Jiang师兄劝我仔细考虑。仔细考虑后我没有选择读博。
- 24年6月4日,我得知晚我一年毕业的Jiang师兄即将被为华为天才少年,工资是我的两倍还有多。
或许在路人看来,这两件事情看上去没什么关系。但是我和Jiang师兄在科研上是最紧密的关系,最近三篇论文都是合作产出的,其中两篇是共同一作。对于我来说,Jiang师兄是我实验室里最了解的人;对于Jiang师兄来说,我是他PHD时期中的两年半里最紧密的合作伙伴。
我感到惊讶来自两点:一是我意识到了身边的师兄是比我优秀的,但是没有意识到原来会这么被华为器重;师兄本人对这天才少年也是很惊讶。二是师兄虽然优秀,由于天天一起工作,感觉是我读博努努力也是能成为的样子(后续分析说明还是有差距,没有这么简单);导致我脑海里第一个想法是,我为什么没有选择读博,错过了成为天才少年。从而开始后悔之前的没有选择读博的决定。
思维困境
令我最难受的不是我可能错过了多少的工资,和“天才少年”的title。而且我想不明白我的决策哪里出现了问题,哪里需要改进。尤其是我才在几个月前,想清楚了我想要成为什么人,这犹如当头一棒,令我开始动摇。我刚制定的、决定坚守一生的理念是不是已经和现实有了偏差。决策的哪一步出现了问题。
决策反思
当时没有选择读博的理由
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做决策,但是我还是参考了很多人的意见,包括家长、同事前辈领导、Jiang师兄,然后结合了我自己的想法观点[^1]。(其中Jiang师兄还劝说我慎重考虑的,说读个普通的博士还不如不读。这么说来,Jiang师兄还是主要的推动者了,笑~
- 美好科研滤镜的破碎,开始期待新的工作生活:我原本期望中的科研是针对重点领域、发现重大问题和改进空间、制定有效方法、最终推动科研向前迈进。但师兄却语重心长的告诉我,这是顶会中的最佳论文才可能达到的事情,大部分顶会也只是工作吹的好。实际情况往往是,大部分领域早已有人研究透了,留下的问题空间很小,理论上能改进的空间就不大,自己提出的方法也不是所有场景都适用,科研的边界也并没有被我推动向前,有些情况下还被误导了走了弯路。已经对做出突出科研贡献丧失信心的我,自然不愿意做些普通的科研工作,换个新环境,比如投入工业界。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机遇。
- 读博难度重重:就像Jiang师兄所说,在缺乏学术指导和实验室研究基础,独木难支的科研环境下,产出全靠自己,实在困难。
- 转博的时机已经错过:研二转博士才合理,研三都花了大半年写毕业论文,科研进度都拉下了。而且之后博士换方向,研究生阶段的论文都无法用作博士毕业。
抉择失误:信息量的偏差/认知的不准确
我支持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的观点,也相信落子无悔
和冥冥之中自有天意
。
这次决策的失误主要来自于认知的偏差,我当然知道国内缺乏体系结构的优秀人才。但是我在之前不明确两点:
- 怎么样才能成为公司理想中的优秀人才,衡量的具体标准是什么,我有没有能力达到。如果说像AI方向一样多少多少A,那我很难写出来。
- 公司能为达到哪些标准的人才付出多少的薪水。理想还是要建立在物质现实的基础上的,多花了三年读的博士,工资如果没有涨多少,还是一样买不起房子,过了几年还是要拖家带口回到老家讨生活。
但是Jiang师兄的天才少年的结构,说明我错估几点的程度:
- 我高估了顶会论文的重要性,至少华为公司不是看重顶会论文的数量的,师兄的过往经历展示了,工业界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人才有着独特的标准与期待。
- 我低估了华为公司愿意付给体系结构人才的薪水,和低估了华为的重视程度。无论是出于对学长和国内学术界的认可、还是出于对体系结构发展的支持。
- 我
可能高估
了博士毕业的难度,既然师兄做得到,我应该也是有可能的。 - 我
可能高估
了工作的连续性的会导致的问题,其实工业界对科研换方向不仅没什么意见,反而还觉得经历多,是加分项。只不过本人博士毕业的压力会更大。
工业界对人才的期待
作为和两个师兄都有着直接的交流、科研合作(在同一个办公室、一起写论文、吃饭和聊天),我希望能解答这个大问题,至少对“华为对体系结构人才有什么期待”这个问题尝试给出一些旁观者的看法。
“怎么样才能成为您一样的天才少年呢?”
这是我在华为暑期实习时,饭后散步时问Lin师兄的问题。
他当时回答:“你需要对你领域内的每个问题都有清晰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。“ 然后就问了我几个和PIM上是否存在地址翻译相关的几个问题,当时还吵起来了。
作为我们实验室的”杰出校友“,我特别有留意师兄的日常工作生活的不同/过人之处。
- 上班会提早一个小时到,看一会儿文学或者佛家的书。
- 吃饭的时候会探讨”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“,这也引发了我后续的思考。
- 平时也是个温和儒雅,爱笑的人。
两位师兄的相同之处
当我得知Jiang师兄是天才少年的前几天,我尝试分析我和师兄间的差距。但是作为直系师兄,在科研上可以说是穿同一条裤子的,我越分析越觉得在工作时我们没什么差异。我立刻意识到我分析的视角有问题,应该从公司的角度出发。同时由于天才少年经历复杂各异,于是结合另一个天才少年师兄的相同之处给出一点分析:
- 工作狂,自愿加班,自发研究都是日常事。
- 三要素:基于见识/认知/反思的洞察力,团队组织的领导力,新领域的开拓力
- 其余
- 独特的人格魅力,一看就不是普通人
- 良好的表达能力
具体分析
从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分析与师兄的差距。
读博年限
- Lin: 13年9月-19年7月,硕博共6年
- Jiang: 19年9月-25年7月, 硕博共6年
论文构成
Lin | 篇数 | Jiang(24年目前为止) | 篇数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
A | SC‘22 | 1 | ||
B | JCST‘19, | 1 | ICPP‘22,DATE‘24,PARCO‘24 | 3 |
C | HPCC‘19,HPCC’19 | 2 | HPCC‘20,HPCC‘22,THPC‘23 | 3 |
IE英文收录期刊 | IJPP’18 | 1 |
Jiang师兄还打算发1A
1B
。
可以发现Jiang师兄论文更多,而且师兄研二就转博了,研三/博一的22年就发了三篇。
国外合作
- Lin: 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研究所的王重老师,美国特拉华大学的高光荣老师。^2
- Jiang: ETH Zurich 的 Prof. Onur Mutlu。
总结
当时知道Jiang师兄被评为天才少年,工资是我两倍多时,落差还是蛮大的。因为在和姜师兄的接触过程中,其实也没有感觉师兄有异于常人的天才的聪明,就和你我一样。但现在仔细分析下来,还是想通了。师兄每步都精打细算也很努力,包括研二转博,每篇论文都和我们署名共一,多实习,现在也去国外著名实验室学者交流。我确实还没有这么远的视野和部署,也没什么好失落的。
参考文献
我为什么错过了天才少年:Who Companies Need and Who I Aspire to Be
http://icarus.shaojiemike.top/2024/06/11/Thinking/1-target2chase/companyNeedWho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