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V4
展示了A、B、C类IP地址的二进制表示和它们的特征:
类别 | 地址范围 | 网络数 | 主机数 | 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---|
A | 0xxxxxxx.xxxxxxxx.xxxxxxxx.xxxxxxxx | 1-126 | 2^24-2 | 第一位为0 |
B | 10xxxxxx.xxxxxxxx.xxxxxxxx.xxxxxxxx | 128-191 | 2^16-2 | 前两位为10 |
C | 110xxxxx.xxxxxxxx.xxxxxxxx.xxxxxxxx | 192-223 | 2^8-2 | 前三位为110 |
D | 1110xxxx.xxxxxxxx.xxxxxxxx.xxxxxxxx | 224-239 | 不适用 | 用于多播 |
E | 11110xxx.xxxxxxxx.xxxxxxxx.xxxxxxxx | 240-255 | 不适用 | 保留用于实验和未来使用 |
在这个表格中:
- A类地址的范围是从
0.0.0.0
到127.255.255.255
,第一位必须是0。 - B类地址的范围是从
128.0.0.0
到191.255.255.255
,前两位必须是10。 - C类地址的范围是从
192.0.0.0
到223.255.255.255
,前三位必须是110。
D类和E类地址用于特殊用途,不用于普通的网络和主机地址分配。
拥抱ipv6
ipv6 原本是为了解决ipv4不足而提出的:
- IPv4的地址范围是
0.0.0.0~255.255.255.255
,其地址总量约43亿个(2的32次方),这其中还要刨去私有网段、网络ID、广播ID、保留网段、本地环回、组播地址等特殊地址段,最终的实际可用地址约为25.68亿个,全球互联网设备数是远超这个的。所以一方面设计了私有地址来上网 - 另一方面就是ipv6。IPv6的地址长度为128位,虽然地址长度仅仅是IPv4的4倍(IPv4是32位的),但IPv6的地址总量却达到了惊人的$2^{128}$。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:地球上每一平方米,都可以分到10^26次方个IPv6地址,夸张一点来说,可以给每一粒尘埃都分配到一个地址。